科研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西安建大获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2项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9日 17:30 作者:成果转化与合作部 点击量:

建大新闻网讯    日前,按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部署安排,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获准12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准1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准11项,涉及我校土木、冶金、材料、环境、建科、机电等七个学院。

 

 

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制定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推动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作方案》,并围绕学校优势特色与中心工作,积极谋划融入秦创原建设各项工作。我校将以本次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专项项目实施为契机,推动学校智力资源精准响应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技术需求,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切实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中,持续增强我校教师创新能力,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源源不断地作出西安建大贡献。

“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是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科学家)为核心,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工程师)协作为基础,以企业或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产业重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为目的,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产业)创新团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的目的是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提升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能力。

1. 水泥工艺低碳化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宋强

队伍以我校已故科学家徐德龙院士原始创新技术“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在陕西生态水泥公司富平分公司成功应用为起点,两家单位保持长期、紧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队伍是在双方多年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自然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队伍成员围绕胶凝材料领域国家重大急需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以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以高新低碳胶凝材料制备技术的工程转化为目标,自愿、自然联合起来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

2.辐射式竖井智能停车系统研究“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姚尧

停车难是困扰城市老旧小区的顽疾。为充分利用小区现有地下空间,满足停车需求,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双方优势,对辐射式竖井智能停车系统开展联合研究,成功获批秦创原首批“科学家+工程师”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姚尧教授,项目首席工程师为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张建山总工。相关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地下空间高效利用。

3.低能耗高品质超高强度建筑用钢“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张朝晖

产业化应用HRB600E及更高的HRB630E超高强高性能抗震建筑用钢是未来的趋势,本项目结合GB1499.2-2018标准新增的HRB600高强钢筋要求,低能耗高品质开发600MPa以上级别超高强度建筑用钢。利用20MnSiV热轧钢筋存在的三个低应力温度点解决低能耗轧制的关键技术难点,充分发挥细晶强化和相变强化作用,实现低能耗形变诱导相变强化技术开发超高强度建筑用钢。基于已完成的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利用形变诱导相变强化技术开发超高强度建筑用钢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4.有机固废处理技术创新及资源化利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韩 芸

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有机固废处理处置项目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和实现陕西省有机固废稳定处理及资源化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陕西环保集团商州生物科技公司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韩芸教授课题组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以开发有机固废技术及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共建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团队依托省属环保企业重点规划项目,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我省有机固废处理领域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

5.塔式起重机平稳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何育民

项目对大型塔机平稳运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从减小结构振动、三维空间消摆控制、变频驱动等方面多维度研究起升、变幅、回转及其复合工况下塔机各结构的动态响应,进而将机电系统动态响应与智能控制相结合,给出基于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塔机防摆策略和方法。研究能够增强塔机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运行效率,极大地改善施工方式,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和人工成本,对提升建筑机械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6.盐湖卤水绿色提锂技术研发与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王 磊

团队近年来在盐湖提锂领域发展迅速,创立的“研究院+有限公司+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一校”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广泛关注和调研学习。先后孵化成立了10余家高科技公司,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疗器械等3大核心业务板块。其中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膜院控股)2020年在青海冷湖建成年产5000吨碳酸锂产线,2021年在青海柴旦地区及格尔木地区分别建成年产5000吨碳酸锂生产基站及年产2000吨碳酸锂“基站群”。公司发展亦获得上市公司、大型央企、私募基金的认可及投融资,估值已超30亿元。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科创版上市。为我省乃至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样板,对于推动我校学科跨越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

7.紧固件用钛合金盘圆丝材研发“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蔡 军

团队采用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将“中国制造2025”、“国家卡脖子工程”、“进口替代”等国家重点工程作为研发方向,主攻“紧固件用钛合金盘圆丝材”方向,实现航空航天紧固件用钛合金丝材的设计、工艺、产品、装备一体化协同发展,探索建立材料制备加工与装备领域创新模式。通过研究盘圆丝材的大变形轧制、拉拔、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控制等工艺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丝材力学性能一致性差、尺寸精度低等主要问题,形成紧固件用钛合金大单重盘圆丝材产业化,为保障我国国防军工用钛材领域科技自主、自强、自立,保障钛材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8.超低温用铝合金/不锈钢多层复合板材制备与开发“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王 文

针对超低温用铝合金/不锈钢多层复合板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西安天力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联合攻关,以开发超低温用铝合金/不锈钢多层复合板材及产品为目标,重点围绕过渡材料设计、复合焊接技术、控形控性技术、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温铝合金/不锈钢多层复合板材制备技术及产品,满足车载供氢、液氢制备系统和新能源等产业的高端需求。

9.室内空气环境营造技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高 然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健康、安全,是双碳战略、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交集,其性能关乎国计民生。团队依托西建大和西安易筑机电,致力于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科学理论建立、关键技术提升、高性能设备研发及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在低阻低耗空气输配系统、室内高效靶向送风理论、“平灾疫”一体化室内气载污染引排技术等方面具有科研创新优势。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华夏建筑科学技术等科研奖励。

10.高性能大规格钛合金筒形件关键制备技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王快社

针对大规格钛合金筒形件传统制备技术难题,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联合攻关,以开发高性能大规格钛合金筒形件制备技术和产品为目标,重点围绕大规格管材、筒形件、盲孔管、气瓶类构件关键制备技术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规格钛合金筒形件制备技术及产品,满足海洋工程、武器装备等领域的高端需求。

11.重水堆压力管国产化“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张聪惠

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秦山三期核电上世纪末自加拿大引进两座 CANDU 重水反应堆,加拿大是反应堆Zr-2.5Nb合金压力管的唯一供应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依托陕西省有色金属增值冶金与加工国际研究中心、中核集团核用锆铪材料工业化制备研究中心,围绕Zr-2.5Nb合金塑性变形机制、加工工艺和产业化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加工技术,为实现压力管国产化、完成2028年秦山三期”换管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12.建筑结构减隔振技术应用于创新“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史庆轩

团队以复杂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减隔震新产品研发、减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评估为研究方向,主要攻克高烈度区高层建筑、异型建筑、大体量建筑的减隔震技术难关,包括高层隔震结构防倾覆技术、减震器材高效应用技术、隔减震混合应用技术、新型隔减震装置研发与应用、隔减震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等,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配合行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第744号令《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进一步推动陕西省防震减灾和减震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