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微生物学专业的,在环境工程领域还是一名‘新兵’。但是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于社会,为建设美丽健康中国出一份力,也感到很荣幸。”提及自己的工作,张海涵明显兴奋起来,“能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把所学发挥到极致,并把它转变成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2003年,我国SARS爆发,“如何控制、利用环境微生物,使其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的信念涌上了张海涵的心头,激发他在微生物学领域不断前行。2011年,张海涵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并荣获了陕西省“优秀毕业生”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随后,在自己的初心驱使下,张海涵进入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启了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征程。目前,他任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他是该院的副院长,是一名国家重点学科的骨干教师,也是一位立志于“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升水质净化水平、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回报三秦大地”的青年教育与科技工作者。
博士后研究期间,张海涵师从我国著名水环境科学家黄廷林教授,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将微生物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陕西和山东多座水源水库生态系统中功能菌群结构的基因诊断,阐释了扬水曝气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技术改善西安金盆水库水质的分子微生态机理,并凝练研究结果,发表SCI论文63篇,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水源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科研的道路上是没有一帆风顺的,但是面对困难和压力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张海涵表示。2012年至2016年,张海涵一直扑在山东水源水库生态系统项目上,面对水源水体总氮原位削减的难题,张海涵没有放弃。2017年,他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求知若渴的心情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环境微生物代谢途径研究。在美国的访学和科研经历给了他极大的启发,2018年底,张海涵回国继续推动山东水源水库生态系统项目的进展。2019年,该项目终于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整整八年,张海涵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他热切地投入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和蔼与严格是学生对张海涵的评价,他担任班主任期间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成果入选2016年全国年会交流。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还多次携研究生赴美国、荷兰、新加坡和西班牙与国际领域同行进行交流,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教学是我最基本的工作任务,科研也是我要肩负起的工作责任。站在三尺讲台上这么多年,也有感到累的时刻。但是,当教师节我的学生们给我发来问候短信的时候,当已经毕业的学生们从外地驱车赶回西安看望我的时候,当我的学生们都学有所成的时候,我的辛苦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到自己的学生,张海涵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在接受采访前,张海涵已经连续加班了好几天,为7月底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做准备。本次比赛,陕西省共选送了9名高校教师参加,张海涵就是其中之一。“立德树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希望我的工作,不仅仅能传授给学生们专业知识,更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雁塔草堂赤子心,添砖加瓦助发展”。作为一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张海涵用自己的努力和赤诚,书写了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