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抗震实验室组建于1956年并校初期,由原西北工学院、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专四所院校土木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设备组建而成,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建筑工程结构实验室之一,现已建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抗震领域集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及实验教学等功能最完备的大型实验基地之一。
陕西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瞄准国家建设需求、学科发展前沿以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我国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技术共性问题为导向,坚持科学研究本源化、原始创新为指导,在钢结构抗震与稳定、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抗震理论与应用、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动力灾变监控、黄土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理论,为我国结构工程与抗震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引领学科发展,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始终贯彻“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建设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土木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以及陕西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多年结构工程与抗震基本理论研究和科研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发展,凝练特色方向,形成了四个稳定的优势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如下:
方向1:钢结构抗震与稳定
a.钢结构高级分析理论
b.空间网壳
c.服役钢桥的稳定与疲劳
d.钢结构抗震理论
e.新型钢结构体系
方向2: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抗震理论与应用
a.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体系
b.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混合结构体系
c.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体系
方向3: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动力灾变监控
a.重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及其对策
b.工程结构健康监测
c.结构动力灾变控制理论
d.古建筑抗震及防灾保护
方向4:黄土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
a.黄土的动静力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法
b.黄土地基上基础工作性状与基础设计方法
c.黄土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特征
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作为西北地区土木工程领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支持国家和陕西省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还是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4个陕西省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平台,积极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引领学科发展,积极为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和科研技术优势,积极为国家和陕西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发挥科研实验技术优势,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其中,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三维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为西部地区特别是陕西省在抗震领域的研究和重大工程(装备)实验技术需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不断提升了在国内抗震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地位。
重点实验室积极支持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在西部设立的唯一一个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整体实力,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的新格局。
重点实验室成为西部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研究中心,完善了结构工程与抗震防灾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外合作与开放交流,不断加大与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主持并参与了一些国外合作单位的科研项目。同时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提高了实验室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实验室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条件,也为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条件和优势发展空间,成为陕西省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开放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重点实验室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和外延辐射,打造抗震领域科学技术资源统筹共享技术平台,在实验技术平台建设、对外交流服务及实验设备技术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取得的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具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和陕西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特别是陕西省在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贡献。
重点实验室网址:http://jg.xauat.edu.cn/labs/jgkzh/sit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