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家及论文评价: 研究成果在建筑科学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并受到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项目成果发表于Building and Environment、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建筑科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等国内外权威期刊,6篇代表作总他引169次,单篇SCI最高他引52次(入选前1%ESI高被引论文),单篇国内期刊最高他引87次。引用的知名学者包括雅典理工学院的Dimitris Mavrokapnidis教授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凤来教授等,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正向评价有: (1)雅典理工学院的Dimitris Mavrokapnidis教授在发表于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的期刊上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对于超高层建筑物化碳排放重要性的研究,并对项目组对于超高层建筑物化碳排放的核算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Except for embodied energy, Luo et al. calculated embodied CO2 emissions per unit area of super-high-rise buildings 1.5 times that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embodied compon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life cycle.”[见附件]。 (2)韩国汉阳大学物化环境影响团队的Seungjun Roh、Sungho Tae和Rakhyun Kim教授在发表于《Sustainability》期刊上的论文肯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排放的方法研究对于减少建筑中的物化环境影响的作用:“Hence, more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assess and reduce the EEIs of buildings, as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EEI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3)韩国汉阳公司技术发展团队对项目组对于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排放系统边界的划分 工作表示赞同,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在进行建筑物化碳排放计算时考虑建材设备设备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研究工作。 (4)香港大学的Jie Wang 教授在 Energy and Buildings 期刊上对项目组对于超高层建筑碳排放核算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Luo et al. evaluated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of 78 office buildings in China and found that the CO2 emissions per unit area of super-high-rise buildings were 1.5 times over that of the multi-storey buildings.”,并对项目组对于高层案例建筑的建筑高度与物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赞同。 (5)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绿色工业化建筑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的王凤来教授对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排放对于实现低碳建筑予以肯定,其发表于Energy and Buildings上的论文肯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排放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碳排有着不可忽略的潜力。 (6)天津大学张铮燕博士在项目组建立的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库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并应用项目组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成果展开考虑碳排放的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研究。 (7)东南大学李德智教授对项目组的建筑材料CO2排放计算方法及其减排策略研究表示高度认可,在其发表于《建筑经济》的基于BIM的建筑物碳排放度量平台构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对本研究构建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给予充分肯定。 (8)南京林业大学朱建君教授对项目组构建的办公建筑物化阶段CO2排放的计算模型表示赞同,在其发表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上的建筑物化环境影响量化研究论文中肯定了项目组对建筑物化环境影响的关注并以碳排放指标衡量建筑物化环境影响。 国际查新评价: 经检索并对相关文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上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别涉及到该查新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除该课题组成员发表的文献[密切相关文献1-2,11]外,国内外未见与该查新项目以上技术特点均相符的文献报道。 项目评价: 实践证明,本科研成果应用对于建筑全过程设计方案的制定有着卓有成效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建成后建筑资源、能源的利用和运营成本的降低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控制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