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内容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文
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4日 19:13 作者:科技成果部 点击量: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22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

白国良、吴 涛、刘明生、杨 琦、刘浩强、徐亚洲、秦朝刚、

梁保真、辛 力、崔国静、张仲伟

主要完成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适用于部门、机构提名)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提名等级

R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开展了系统性、先导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连接分析方法和钢筋锚固长度实用设计方法;提出了高效型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新型干式连接技术,建立了基于位移的性能设计方法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首次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与现浇结构抗震性能的异同,建立了装配式结构基于性能的评价指标。创新性提出了装配式建筑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制作与施工的成套应用技术。

基于上述科研成果,项目组主编与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图集20项,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工法等知识产权100余项;成果已在西安奥体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三星(中国)半导体等项目中获得应用,建成国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6项,获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和陕西省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7项,建成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秦创原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1个、秦创原陕建控股联合研究中心1个。

经审查,该项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所规定的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报奖材料齐全,格式规范。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因其节省资源、提高建筑品质、集约增效、提高效率、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且有益于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是我国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积极倡导的建筑形式,受到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目前也已得到普遍应用。由于高烈度地震区的装配式建筑因其地震作用大、结构响应大,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要求高;同时因传统装配式结构横向和竖向连接部位的连续性差、各构件间力传递性能弱和变形不协调,结构整体性差;故在高烈度区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工业化生产与标准化施工等方面仍有许多技术瓶颈难题待解决。有鉴于此,本项目以装配式混凝土钢筋高效连接技术构件性能整体结构性能标准化设计产业化应用为技术路线,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项目陕西省社发重点项目陕西省国资委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计划及企业重点项目,围绕装配式连接技术及混凝土钢筋与界面受力性能、构件及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技术、标准化设计、技术在工程中的具体实施等内容,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工程示范等对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开展了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在构件连接技术与理论分析方法、新型连接子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整体结构强震灾变机理与设计方法及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与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依据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率先主持编制了陕西省地方技术标准、设计图集,且主要成果内容被国家标准采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科技进步和工程推广应用。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技术包括:(1)装配式混凝土钢筋连接与构件连接设计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套筒灌浆钢筋连接粘结滑移力学模型和钢筋-灌浆料-套筒界面相互作用的空间钢筋-筒壁应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锚固长度计算公式;分析了高效钢筋浆锚搭接连接受力机理,提出了极限粘结强度和搭接长度计算公式;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结合面抗剪强度计算公式,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及界面抗剪的技术难题。(2)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性能设计方法。基于装配式框架连接节点的破坏特点,提出了区别于现浇节点设计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创新性提出了适用于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耗能型及高效型连接技术,揭示了新型连接技术受力机理,建立了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变形控制方法,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性能设计的技术需求。(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基于全灌浆套筒钢筋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抗倒塌机制,提出了装配式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分析方法及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探究了强震作用下装配式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异同和结构响应的差别,首次提出了装配式结构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性能水平,建立了装配式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双参数损伤计算模型;构建了基于等同现浇设计理论的构造措施。(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预制与施工成套应用技术。建立了综合考虑表面装饰与构件一体化、连接节点标准化、部件设计模数化、工厂集成化的拆分设计方法和工业化建造设计技术;形成不同结构体系构件的关键部位施工建造技术和配套设备及生产线,建立了部品工业化生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

依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组主编并由陕西省主管部门颁布实施了陕西省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61/T87-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J61/T118-2016)、《陕西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J 61/T138-2017)、《装配式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DBJ 61/T169-2020)及其设计、施工图集;成果主要内容先后被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等所采纳。本项目获核心知识产权 100 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省级工法),发表科研论文 100 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名,编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指南》、《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实施指南》等著 6 部,主编与参编行业、地方标准及图集 20 项,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陕西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 6 项,获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和陕西省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7 ,建成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秦创原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1个、秦创原陕建控股联合研究中心1。研究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西安奥体中心,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12 英寸闪存芯片二期工程,陕西建工(铜川)新型材料工业园,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兴佳苑安居小区,西安兴盛家园,西安御锦城浐河东岸住宅,西安金泰东郡,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第一初中新校区等项目中应用。研究成果提高了建筑科技水平,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四、客观评价

1. 规范标准图集编制

本项目完成单位作为主编单位和主要参编单位,完成人作为主要起草人和参编人,依据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设计、工业化施工和非结构构件应用的技术成果主编与参编了 20 部行业、地方标准及图集,并在陕西省及西部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获得广泛应用,多项工程应用成果获得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和陕西省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为推动陕西及西部地区建筑业转型升级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先导性的技术支持,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依托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陕西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 87-2014)(荣获2016年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中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成果主体被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采纳;依托本项目主要成果主编了陕西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J61/T 118-2016);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标准化设计的相关成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造节点图集(剪力墙结构)》(陕 17G13)、《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60mm厚底板)》(陕 19G14)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梯段板》(陕 19G15)等主要内容也纳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有力地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在构件设计和预制阶段的成果在全国的应用。

2. 科技成果评价

20214 20 日,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专家,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项目组完成的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以肖绪文院士为主任的评价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围绕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新型高效套筒灌浆连接、螺纹钢筋-钢法兰组合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柱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课题验收意见

项目组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省重大科研项目 19 项,均已通过国家和省级相关技术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且顺利结题。主要项目验收意见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家组对考虑尺寸效应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性能分析(51578072(面上项目)项目给出准予结题的意见。

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社会发展领域-重点产业链项目)7 项,包括高烈度区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2015KTZDSF03-05-01地震区钢筋高效连接技术研发及配套产品开发(2015KTZDSF03-04、装配式住宅设计标准化体系研究(2015KTZDSF03-01现代建筑生产线、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2015KTZD6F03-03-02等项目的结题验收意见为验收合格。

4. 工程应用评价

1)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预制构件项目、新疆乌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榆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兰州奥体中心项目、西安世贸北辰项目、陕西中银大厦、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及室外配套工程、延长石油科研中心、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新校区、小学新校区、初中新校区项目、建筑产业现代化 PC 工厂一期宿舍楼工程、办公楼项目、陕西建工(铜川)新型材料工业园项目、陕西能源绿色建筑产业园4#宿舍、5#办公楼项目、建筑产业现代化 PC 工厂一期项目样板房工程等公共建筑项目应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设计方法及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性能设计方法,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关键技术连接及构造的技术难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在秦汉新城秦兴佳苑安居小区、御锦城、恒大悦龙台、金辉世界城、金泰·东郡、广州美的、绿舟新城、滹沱村公租房、兴盛家园、高新城阳光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端人才生活基地小户型住宅项目、正尚盛世家合经济适用房和西安市长安区郭南 村城中村改造项目、陕建(延安)新型材料工业园新农村样板房项目等住宅建筑中应用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设计方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预制与施工成套应用技术,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在住宅建筑中设计、预制及施工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建筑户型多样性与标准化。

3)在秦汉新城天工三路市政工程、西安地铁二号线二期总承包项目一标段工程、广运潭与北三环段 330K 电缆隧道项目等市政管线项目应用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设计方法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预制与施工成套应用技术,拓展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连接技术和工业化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土木工程领域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五、应用情况

据本项目完成单位和部分应用单位的统计,本项目技术应用于包括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端人才基地项目,延长石油科研中心,三星(中国)半导体12英寸内闪芯片工程,陕西中银大厦,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第一小学、第一初中新校区项目,西安金辉世界城、恒大悦龙台、兴盛家园、滹沱村公租房等项目。基于本项目技术成果,在全国率先主编的陕西省地方工程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 87-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J61/T 118-201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 61-124-2016)、《陕西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J61/T 138-2017)等及其颁布的相应国内行业标准(本项目成果主要内容已被采纳),在国内已被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广泛采纳和应用。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序号

单位

名称

应用

技术

应用对象及规模

1

陕西建

工集团

股份有

限公司

①②

③④

西咸秦汉新城秦兴佳苑/西北首个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22m212栋主楼3层以上为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率65%

①②

③④

西安高新第一高中新校区项目/建筑面积200237.45m2,建筑单体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墙板等

②④

建筑产业现代化PC宿舍楼工程/建筑面积为5683.98㎡,工程量为800m³,预制混凝土墙板、阳台板、剪力墙等,装配率达67%

①②

③④

PC样板房工程/建筑面积217.8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建部授予陕西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①②

陕建工业园样板房项目/建筑面积217.8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①②

③④

西高新第一初中新校区项目/建筑面积71200㎡,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楼梯、阳台板

①②

③④

西高新第一小学新校区项目/建筑面积62917m2,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楼梯、阳台板

①③

陕西建工(铜川)新型材料工业园项目/建筑面积3800㎡,采用预制混凝土柱、梁、叠合板等构件等

①③

绿舟新城1号商住楼及1期地下车库工程/工程量452.6m3,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楼梯、墙体等

①②

③④

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端人才基地项目/建筑面积52400m2,三层以上为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率为66.7%

①④

三星公司闪存芯片二期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等,工程量为23000m³,工程总造价为7598.50万元

①④

三星公司闪芯片二期再利用工程/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防水台等,工程量为7000m³,总造价2680万元

 

①④

西安世贸北辰项目DK3地块二期工程/采用预制混凝土楼梯、叠合板、空调板等,工程量为578m³

 

2

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

①②

③④

西安市宏景小学项目建筑面积15310㎡,属于政府性资金投资项目,装配率大于30%,采用预制混凝土楼梯、叠合板、预制轻质混凝土墙板等

 

3

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③④

兴盛家园/总建筑面积2520.4m2,预制混凝土总量310.97m³,装配率53%

 

③④

新疆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混凝土预制清水挂板、预制清水看台板;工程量2800m3

 

③④

三星(中国)芯片二期项目,造价7598.5万元;混凝土预制梁、预制柱均现场拼装施工;工程量23000m3

 

4

西咸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

①②

③④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施工项目/总建筑面积8323.76m2,预制混凝土构件涉及型号110种,构件总数达347

 

5

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

①②

金泰·东郡装配式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5329.7m2,装配率达78%

 

①②

③④

陕西能源绿色产业园4#宿舍、5#办公楼项目/建筑面积10037.7m2,二层及以上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

 

6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行

①②

③④

陕西中银大厦/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20层、地下2层,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结构连体部分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节约模具材料40%

 

7

陕西延长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①②

延长石油科研中心/建筑面积199660.45m2,墙板、空调板、楼梯等均为预制混凝土构件

 

8

西安市公租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①④

滹沱村公租房项目/建筑面积19386.95m2,其中内外墙、阳台板、空调板等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

 

9

西安市宏府建筑工程公司

①④

西安市长安区郭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41041m2,墙体、叠合板、楼梯等均预制混凝土构件

 

10

陕西润翔置业有限公司

①②

③④

正尚盛世家合项目/建筑面积407810.14m2,墙体、楼梯、叠合板等均预制混凝土构件

 

注:应用技术①,装配式混凝土钢筋连接与构件连接设计方法;应用技术②,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性能设计方法;应用技术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应用技术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预制与施工成套应用技术。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限10条)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规范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国

J12667-2014

2014

DBJ61/T87-20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刘浩强,徐亚洲等

2

发明

专利

一种装配式剪

力墙构件竖向

钢筋原位自锁

连接结构

中国

ZL201610

041246.2

2018.01.23

278876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秦朝刚,赵腾飞等

3

发明

专利

一种异形预制预应力墙体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中国

ZL201810109860.7

2019.07.05

34428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秦朝刚,

李佳瑞等

4

发明

专利

一种大比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及制作方法

中国

ZL201610445597.X

2018.06.01

294588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秦朝刚,徐亚洲等

5

发明

专利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钢筋锚固预留孔成孔装置及方法

中国

ZL201510469001.5

2018.03.09

2839787

长安大学

 涛,

 喜,

白国良等

6

发明

专利

一种悬空预制剪力墙半埋式内墙连接结构及方法

中国

ZL201910725726.4

2020.09.22

3999265

长安大学

秦朝刚,

 涛,

刘伯权等

7

发明

专利

一种装配式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中国

ZL201510546823.9

2015.12.08

2634567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曾凡生

 

8

发明

专利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阶段的抗弯刚度计算方法

中国

ZL201710762356.2

2021.01.29

4228159

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刘浩强

吴志坤

 立等

9

省级

工法

预制外墙挂板施工工法

中国

陕建发

[2021] 14

2021.01.19

SXSJGF

2020-096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梁保真,柴彦昌,

史宇驰等

10

发明

专利

一种低层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中国

ZL201810836614.1

2020.07.28

3907811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崔国静,

吴常明,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白国良

 

第一完成人

行政职务

省部共建教育部结构工程与抗震重点实验室主任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在主要创新点中均做出了主要贡献。主持了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14SZS04-Z01、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2015KTZDSF03-05-01及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系统的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案,并指导整个项目的实施及工程应用。基于该项目已培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相关研究方向硕博士研究生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87-2014

 

 

第二完成人

行政职务

研究生院执行院长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长安大学

完成单位

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技术与抗震性能做出实质性贡献。主持了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2015KTZDSF03-04)、西安市科学技术项目(编号CXY1512(6))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培养相关方向硕博士研究生4名。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刘明生

 

第三完成人

行政职务

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组织实施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gykc-013)”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规程》T/CCIAT0001-2017、《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 61-124-2016)等。对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功应用于20余个工程项目中。

 

 

第四完成人

行政职务

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与标准化体系应用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主持完成了“装配式住宅设计标准化体系研究(2015KTZDSF03-01)”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编制了《CRB600H高强钢筋应用技术规程》(DBJ61/T 173-2020)等。对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和标准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功应用于10余个工程项目中。

 

刘浩强

 

第五完成人

行政职务

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具体组织实施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产业化应用与生产线建设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现代建筑生产线、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2015KTZD6F03-03-02”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省级工法3项。对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功应用于10余个工程项目中。

 

徐亚洲

 

第六完成人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工作均做出了较大贡献,参与编制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87-2014)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秦朝刚

 

第七完成人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长安大学

完成单位

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作为主要人员完成钢筋连接技术和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技术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梁保真

 

第八完成人

行政职务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活动式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工法1项。

 

 

第九完成人

行政职务

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参与了“新型装配式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具体组织实施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标准化设计和连接部位深化设计的技术研究,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崔国静

 

第十完成人

行政职务

装配式技术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

工程师

工作单位

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生产、施工标准等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参与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指南》ISBN978-7-112-23209-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张仲伟

 

第十一完成人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其他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试验和装配式结构深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应用于金泰东郡EPC总承包工程、陕西能源绿色建筑产业园4#宿舍、5#办公楼等项目中。


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开展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标准化生产、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成套完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制构件生产制作的标准体系,提出了墙板构件用转运支架系统和使用技术手册,解决了预制构件在堆放、运输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竖向装配式构件转换层插筋定位工具系统、预制墙板的垂直度调节装置系统及预制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临时支撑体系等成套施工技术;并获批了多项陕西省工法,丰富并完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对该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钢筋套筒连接试验、装配式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倒塌试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建立了基于构件连接性能的装配式混凝土整体结构计算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等,获得装配式结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结构体系等方面国家发明专利,主持编制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 87-2014;并与陕西建工集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开展装配式混凝土标准化、工业化技术应用研究,解决了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对西部地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

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长安大学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间钢筋连接性能和预制构件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小型化套筒灌浆连接与高效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计算理论和预制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授权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钢筋连接装置及连接方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钢筋锚固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等核心知识产权,丰富了新型预制构件钢筋连接技术,对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技术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与其他主要完成单位开展合作,通过长期系统的工程实践与技术研究,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技术与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造方法与设计要点,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广应用在设计阶段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授权一种装配式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一种装配式异形柱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发明专利,完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阶段标准化实施体系,对该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

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与其他主要完成单位开展合作,通过长期系统的工程实践与技术研究,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产业化及构件制作、运输及安装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工业化生产加工的技术难题。授权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阶段的抗弯刚度计算方法、一种预制混凝土板件线盒固定装置等发明专利,完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对该结构体系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参加202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申报与评审的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为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经协商,同意以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陕建一公司、陕建二公司、陕建三公司、陕建四公司、陕建五公司、陕建六公司、陕建八公司、陕建九公司、陕建十一公司、陕建十二公司均为其二级子公司)作为第一主要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第二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作为第三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第四主要完成单位、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建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其二级子公司)作为第五主要完成单位,联合申报陕西省科技奖励。项目组成员对主要完成人员名单及排名无异议,各自论文、论著、专利等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同意被该项目使用,并不在其它项目中再次使用,项目此前未在陕西省申报科技奖励,此后也将不在当地进行科技奖励的重复申报。

申报主要完成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本项目成果西建大学术带头人)、徐亚洲、张仲伟、李佳瑞,长安大学吴涛(本项目成果长安大学学术带头人)、秦朝刚、刘全威,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明生(本项目成果陕建集团学术带头人)、梁保真、崔国静、王奇维、张磊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琦(本项目成果西北院学术带头人)、辛力、周  鹏、刘源和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刘浩强(本项目成果西安建工绿建集团学术带头人)、丁振荣、蓬永刚、张瑞华等开展产学研联合科研攻关,主要研究及应用内容包括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连接性能、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标准化设计方法、工业化生产技术、成套施工技术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人员排序考虑在项目中参加试验研究、计算分析、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及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等因素,依工作量大小、投入精力与时间多少、承担工作的重要性程度及在本项目研究与应用中成果多少等因素,客观反映本项目成果每个主要完成人的科研业绩,经充分协商一致后确定。单位排序考虑在本项目成果中投入人员与经费多少、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工作量、成果数目及其开展的合作项目等因素,客观反映每个主要完成单位在本项目成果中的实际工作业绩,经充分协商后一致确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团队与长安大学吴涛教授团队由于历史传统和师生渊源关系,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吴涛教授/秦朝刚博士系白国良教授的硕/博士研究生),本项目中主要完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合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标准编制等,如论文装配整体式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等,共同获批国家知识产权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钢筋锚固预留孔成孔装置及方法2839787)等。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工绿色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均签署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在研究生培养、项目申报、标准编制、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合作,如2014年联合编制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 87-2014),联合申报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相关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西安奥体中心、秦兴佳苑安居小区、兴盛家园、御锦城浐河东岸住宅、金泰东郡等项目中获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序号

合作方式

合作者/

项目排名

合作起始时间

合作完成时间

合作成果

证明材料

1

共同参与制定标准

白国良/1

/4

刘浩强/5

徐亚洲/6

2012-01-01

2014-07-0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标准

( DBJ61/T87-2014 )

2

论文合著

白国良/1

/2

秦朝刚/7

2017-01-01

2020-03-30

Study on the global bidirectionalseismic behavior of monolithic prefabricate concrete shear wallstructur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 Vol.136 P106194 0267-7261)

3

共同知识产权

白国良/1

/2

2014-01-01

2018-03-09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钢筋锚固预留孔成孔装置及方法

发明专利

(2839787)

4

共同参与制定标准

/4

刘浩强/5

/9

2013-01-01

2020-09-01

装配式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标准

(DBJ61/T169-2020)

5

共同参与制定标准

刘明生/3

刘浩强/5

崔国静/10

2012-01-01

2017-03-0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标准

(DBJ/T61124-2016)

6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秦朝刚/7

梁保真/8

张仲伟/11

2017-01-01

2020-12-30

金泰东郡项目EPC总承包工程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

7

论文合著

白国良/1

 /2

秦朝刚/7

徐亚洲/6

2015-01-01

2020-10-30

高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地震损伤性能评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51(06),

1654-63 )

8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2

刘明生/3

崔国静/10

张仲伟/11

2018-04-01

2020-12-22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兴佳苑安居小区项目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

9

共同获奖

白国良/1

刘浩强/5

徐亚洲/6

2012-01-01

2016-12-3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1-6-01

10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刘明生/3

徐亚洲/6

崔国静/10

张仲伟/11

2017-04-01

2018-12-10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 创新港施工项目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

11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2

刘明生/3

秦朝刚/7

梁保真/8

崔国静/10

张仲伟/11

2017-04-01

2019-05-20

建筑产业现代化 PC 工厂一期装配式项目宿舍楼、办公楼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

12

论文合著

白国良/1

/2

徐亚洲/6

秦朝刚/7

2016-01-01

2019-12-31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 模型结构振动台试 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18,39(02),17-27)

13

共同知识产权

白国良/1

徐亚洲/6

秦朝刚/7

2016-01-01

2018-06-01

一种大比尺装配整 体式剪力墙模型结 构及制作方法

发明专利

(2945884)

14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2

/4

/9

2013-08-01

2015-10-01

陕西中银大厦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

15

产业合作

白国良/1

 /2

/4

刘浩强/5

徐亚洲/6

梁保真/8

张仲伟/11

2018-03-01

2020-05-01

西安奥体中心游泳 跳水馆及室外配套 工程

工程应用证明

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