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学院兰峰教授课题组在购房群体对低霾空气的支付意愿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全世界第一座除霾塔2016年在西安市进行实验性运行带来的准自然实验机会,利用PSM-DID(Propsensity Score Matching,匹配评分法)法精确地测度了居民对低霾空气的支付意愿。研究成果《Willingness to pay for staying away from haze: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Xi’an》发表在环境管理领域国际权威SCI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收录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4.865。论文第一作者为兰峰教授,论文的合作者包括西安建筑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吕景增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陈杰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副教授、复旦大学赵卓慧教授以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裴永康教授。
除霾塔的设计目标是降低周边10平方公里(半径约为1.79km)范围内PM2.5质量浓度的15%,实际监测结果为11%-19%,实现目标值。基于监测结果和周边住房分布特点,文章基于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双重差分法)理念将以除霾塔为中心0.8-2公里范围的住房样本设为净化组,2-5公里半径范围的设为对照组,通过比对两组住宅样本的房价变动差异,探究居民对除霾净化空气的支付意愿。同时为保障净化组和对照组的样本特征在各维度上的相似性,让两组样本更加可比,进一步引用PSM与DID结合,构成PSM-DID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避免普通OLS(Ordinary Least Square,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因遗漏变量及传统DID法样本选择性偏误和混杂偏差而造成的内生性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除霾塔的运行使净化区域内的住房价格平均净增长约3.9%,高收入群体或购买高价位住房的消费者对低霾空气的支付意愿约为购买中低价位住房的消费者的2.35倍;此外,还通过比较除霾塔的投资成本与经济效益,证实其经济效益远大于成本。研究对引导居民购房消费、积极应对雾霾影响以及探索科学的环境估价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城市住房供应模式变迁对居民住房选择行为的影响及经济社会效应”(715731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价格分异与城市空间失配的时空交互演化机理研究”(718741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城市星型网络的商品住房价格时空溢出机理研究”(71573201)等项目的资助。
文字:科技处